找了好久終於找到這篇論語原文(因為我背不起來),總覺得人長越大,就越覺得孔子說的一些話很有道理,也想不到有整理好囉,真是太讚了,希望自己說話要多注意這三個過失,不急躁,也不要錯失良機,更不要白目......
資料來源:火辣創業網 作者: jing88 時間: 2010-12-04
「論語原文」
孔子曰:"侍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,謂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謂之隱;未
見顏色而言,謂之瞽。"
「譯文」
孔子說:"陪君子說話有三種過失:沒有輪到自己說時,就先說了,這是急躁;該
自己說了卻不說,這是錯失良機;不看別人臉色便輕率開口說話,這叫睜眼瞎。"
有個笑話,說一個人請客吃飯,第一次僕人問他:"客人中只有一人沒到,可以開
席了嗎?"他說: "唉,該來的沒來。"過了一會,僕人又問:"客人都到齊了,可
以開席嗎?"他回答說:"唉,不該來的全來了。"結果,所有客人都被得罪。雖然是
個笑話,可 也反映出會講話有多重要!講好了,滿堂喝彩;講差了,可以下十八層地
獄。
周遊列國,專門向國君遊說施政綱領的孔子,想必獨自一個人的時候,也專門思考
過講話的藝術。所以, 他總結了三條準則:第一,沒有輪到自己講就講了,這是急躁
的表現;第二,輪到自己講卻不講,這是浪費機會;第三,講話不看對方臉色,這是睜
眼瞎!溫柔敦厚 的孔子居然用"睜眼瞎"來批評講話不看對方臉色的人,可見,孔子
確實十分看重講話的藝術。
作為現代職場中人,不妨也學學孔子這三條準則。
首先,不要急於"表達"自己。無論你是參加新公司的面試,還是接受上級指派任
務,抑或是參加小組討 論,你都要先聽,認真地聽,仔細地聽,讓自己完整、準確地
瞭解對方的意思,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。時常見到這樣的情景:領導交待一個任
務,還沒說完, 員工就已經自作聰明地以為領會了領導的全部意圖,立即就去做了,
結果當然不如人意。面試時也常見到這樣的情形,面試官一個問題還沒問完,求職者就
滔滔不絕 地介紹了起來。如,面試官想問"請談談你在大學期間的表現;重點說說你
的專業成績",可剛說了前半句,面試者就開始回答,結果當然沒有答中要害。這些都
是 急於表達所造成的失誤。而急於表達還有另一個可怕的後果,那就是容易給對方留
下"信不過"的印象。所以,孔子對講話藝術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傾聽。認真地、完 整
地傾聽對方的意思,邊聽邊思考,為發言作縝密的充分的準備,這才是聰明的講話者應
做的事情。
終於,輪到自己發言了。可是有人認為,自己口才不好,還是不說了。現代企業的
運作模式,要求任何一 名合格的職場人士都必須具備會講話的能力,也就是清晰、準
確表達自己的能力。如果你有一個很好的策劃方案,但是你擔心別人會有更好的,你的
方案說出來會讓 大家笑話,所以你就不說了,這樣你確實規避了被人笑話的風險,可
是久而久之,大家會認為你是一個毫無創造性的員工,甚至會認為你根本就不勝任這份
工作。再 比如,你是一個部門領導,明明你部門的工作做得很好,可是你羞於總結,
因此在和其他部門主管一起彙報工作時,顯得你部門的工作做得最少,功勞也最小,那
麼,你的"不言"害的就不僅是你個人,還連累了整個部門。由此可見,在現代職場,
該到你說的時候,一定要敢於說。當然,為了能說得好,說得"有料",平時 就要多
下工夫了。
最後一條,也是最有趣的一條,就是說話要看對方的臉色。孔子是聖人,但亦深諳
人情世故。這裡的"顏色"不是指對方的心情,而是指對方的反應。既然你是對人
"言",那麼你必須留意別人的反應。不顧對方反應而自顧自地發表意見,那就成了
"獨角戲"。
所謂反應,既包括面部的神態,或喜,或怒,或思索,或認同;也包括肢體語言:
身體前傾,表示很有興 趣,身體後仰,表示興趣不大,眼睛直視,表示重視,眼睛斜
視,表示懷疑……總之,密切留意對方的反應,隨時調整自己的講話思路和講話方式,
以期達到最好的 效果。你要明白的是:有時,對方接受你,不是通過語言;有時,對
方拒絕你,也不是通過語言。
編輯:大餅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