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學弟吃了飯,主要是他的職涯有了重大變化,一般人大多離職換跑道,他也不例外,只不過這次換的跑道有點遠,似乎是從賽車手轉到百米,連競技場都換了。
由於我們以前是同一個跑道的選手,所以閒談中一部份的重點就變成了過往公司的閒談,鮮少人自願性的離職完全沒有抱怨,除非生小孩、出國念書、被抓去關等等。只是最令我感到難過的是,我離職了這麼久,學弟提到的梗,公司一點都沒有改善,這表示公司在營收上即使不斷增加,也只是表象,好像一棵大樹葉子長的很多,但其實下面蟲蛀的更大。
企業文化可以說幾乎沒有核心價值觀。如果有,就是賺錢。
賺錢這件事情其實沒甚麼不好,但在剛加入阿里巴巴時,就在企業文化上的衝擊感到不可思議。而且我是馬雲最討厭錄用的MBA,所以在馬雲堅持的文化中與我們所學到的是衝突的。馬雲在07年香港上市時有公開說過,堅持客戶第一、員工第二與股東第三。當然沒有一間公司有辦法做到100%的客戶都滿意,但至少把客戶擺在前面;猶記得以前在公司常聽到同事在討論某某客戶案子,有些後勤單位就會一直把成本這兩個字掛在嘴邊,然後為了自己部門的員工利益與其他部門的員工有所衝突,但是不管怎麼討論,幾乎沒有聽過有人顧慮過客戶的利益,著實是以股東第一(獲利)、員工第二、客戶第三。現在回想還真是市儈,更重要的是,整間公司的文化幾乎被塑造成「目標達成沒」、「今年有沒有賺錢」、「成本又沒有比去年低」、「獎金怎麼算」...這樣的內容,其實在時下,很多很年輕的人其實沒有這麼愛錢,大部分要的是一個未來發展與成長的機會,結果造成了許多優秀的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而離開,而隨著年齡增長,一些不錯的資深同仁因為薪資實在無法養家也被迫選擇更好的環境,就像我這個學弟一樣,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他很不錯又積極,龍非池中物,我相信他未來會更好!
其實我是不喜歡過去的公司一直被批評,畢竟當初我也是主管職。
許多離職同仁都會與我吃飯閒聊,但聽到的抱怨實在遠多過讚美,而且這些陳腔濫調的問題我都了解,所以我也一如往常都鼓勵他們正面思考,因為公司不是自己的,但人生是自己的,而且當初我也一直告誡自己,「我無法決定一個好公司,但我可以創造一個好部門」,這句話是何飛鵬的語錄中我極少贊同的內容之一。所以如果他們認同我曾經給他們一個好部門,那至少我這個主管也無愧於心,也算造福社會。
話說回來,以前常聽到高階主管要我們傳遞訊息,希望員工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,我常在想,如果他會這樣想,他就去當老闆了,而老闆一直要員工這樣想,那就不要出來開公司好了。開公司本來就不容易,一部分很大的困難就是員工很少從老闆的角度思考事情,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啊,而任何政策本來就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,但如果拿這個當藉口,只會失去了民心,也失去了天下。
待了四年多,這種「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」到底算好不好啊?呵呵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